“數據滯後”是過去環保執法人員的真切感受,執法人員得到信息時,環境異常狀況大多已時過境遷。如今,利用物聯網技術手段,通過前端1811個(ge) 傳(chuan) 感器實時感知涉及水、氣、聲等103個(ge) 環境因子,有效提升了監測數據的及時性和真實性,讓環保執法人員有的放矢、迅速行動,*時間趕到違法現場,取得*手違法證據,有力震懾了環境違法行為(wei) 。
18日上午9時,江蘇無錫市環境監控中心的大屏幕亮起了一盞紅燈,“感知環境·智慧環保”物聯網係統向工作人員發出提醒,有一條河流水質數據出現異常狀況。伴隨著這條提醒,水質自動監測站的數據信息自動同步發送到當地環保局執法人員的終端設備上。5分鍾後,執法人員扛著移動執法設備,趕往該河流沿線進行現場排查。
前端人員趕赴現場,後台工作人員忙著定位。他們(men) 在環保物聯網係統中通過地理信息(gis)子係統,根據水流方向、異常區間、異常因子,查看區間內(nei) 汙染源實時監控數據並尋找與(yu) 異常狀況相匹配的特征因子,初步鎖定疑似汙染源。由於(yu) 每家企業(ye) 監測的汙染因子各不相同,“原本需要人工逐一排查,耗時長,有可能看花眼,放走漏網之魚。”有了物聯網平台,超標數據與(yu) 相匹配的特征因子自動顯示為(wei) 紅色字體(ti) ,一目了然。很快,係統就自動排列了可疑數據,工作人員迅速把相關(guan) 情況發送給前端的執法人員,請他們(men) 重點關(guan) 注。
“項目為(wei) 今後環保大數據挖掘利用奠定了基礎,在助力執法監管、輔助政府決(jue) 策方麵也做了一些初步嚐試,智慧運用空間無限,一方麵需不斷增強數據的獲取能力,另一方麵要不斷提升數據價(jia) 值。”市環保部門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大協同、大整合、大平台、大數據”的格局是環保物聯網發展的方向,該示範項目的建設模式得到了專(zhuan) 家的高度認可,具有先導性、性和示範性,在省內(nei) 乃至全國都有較大的推廣價(jia) 值。
電話
微信掃一掃